这项成就推动了万维网的快速发展。
如今不难设想,今后政府将试图对央行施加影响,为基础设施或绿色投资基金等重大公共项目筹集资金。尽管大流行病已暴发数月之久,但只要新冠病毒仍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大多数服务业企业恢复照常经营仍旧遥遥无期。
如历史学家西蒙·沙玛所言: 在灾难中,经济总是处于公共卫生的对立面。[39]在很大程度上,美元的全球公信力还在于地缘政治及其社会模式的吸引力。若出现这一情况,当局需在2020年第四季度前后重新实施防控措施,遏制疫情蔓延,防止医疗系统超负荷运转。[40] 围绕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未来地位存在诸多质疑和怀疑,这提醒人们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并非孤立存在。无序扩张的巨型城市无处不在,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拥挤聚居(通常缺乏足够的卫生设施和医疗服务)。
一些既有技术已经能以较少资源实现更多产出。2020年6月底,一些V形数据(如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缩写为PMI)和观察性证据显示反弹强于预期,但我们仍应保持谨慎乐观,原因有二。越是灵活、敏捷的企业,就越容易发展壮大。
为此,企业不得不发展多元化的供应商网络,即使会滞留存货或者出现产能过剩也在所不惜。第一,新冠疫情将会催生或加强关于ESG战略性问题(最重要的是气候变化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此外,2019年的时候,美国一家领先的零售商打算启动一项街边提货服务,但光是计划就酝酿了18个月。与此同时,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商公司大力发展O2O业务,特别是食品零售和物流业务。
有人相信经济复苏会牺牲利益相关者理念,也有人主张此刻应该重建美好未来,双方之间的辩论远未结束。因此,ESG将会更加全面地融入企业的核心战略和治理,同时也会改变投资者评估企业治理的方式。
[3]后疫情时代,这种情况应该不太可能再次出现,因为公共机构在将重大的公共卫生项目(或者影响公共利益的重大项目、公共安全类项目等)外包给企业时,一定会慎之又慎。正是得益于网络服务,我们的生活才能维持正常。总体来看,消费行业的行动最早,也最快。在美国,亚马逊和沃尔玛共雇用了250000名工人,来处理不断增加的网购订单和大规模基础设施。
在各行各业中,最受这一政策影响的莫过于零工经济。社会活动家和许多激进投资者会严格审查企业在新冠疫情期间的表现。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刻,各方竞相抢夺呼吸机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随着电子商务的加速发展,在线零售巨头可能在危机结束后变得更加强大,甚至超过疫情暴发之前。
后来才发现,是那家收购方想阻止中标公司生产便宜的呼吸机,因为这会损害其自身的利润。与此同时,传统的激进主义也急剧发展,表现在行业行动方面。
更好地协调公共政策和企业规划将成为政府干预企业事务过程中的关注重点。我们甚至可以说,瞬间移动短暂地替代了交通运输:大多数高管会议、董事会、团队会议、头脑风暴活动和其他个人或社交活动都只能以远程的方式进行。
这就意味着,约占全球贸易3/4的全球供应链将不可避免地衰落。企业遵守这些措施可能不一定是因为它们天性善良,而是因为不采取这些措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引发激进投资者和社会活动家的怒火。鉴于过去存在诸多问题,新冠疫情一锤定音,夯实了下列原则:企业应当依据具体零部件的成本情况和关键材料的供应源情况,优化供应链。在亚洲,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特别明显,数字化课程的参与比例迅速提高,在线教育企业的估值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向教育科技领域的初创企业。尤其在美国,许多白领工人通过居家办公来应对新冠疫情,而许多低收入工人却只能直面风险,他们除了上班工作别无选择,这引发了一波抗议、罢工和游行示威活动。具有韧性的供应链 鉴于全球供应链的本质和天生脆弱性,多年来围绕缩短供应链的争论愈演愈烈。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供应不足现象呢?2012年,原来中标的那家公司被一家规模更大的制造商(一家上市公司,业务范围也包括呼吸机生产)收购了(具体情况难以确定)。在英国,2019年的时候,远程在线问诊的比例不到1%。
当然,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看:随着网络购物的习惯日益普遍,实体零售店(主要是商业街上和购物中心里的实体店)的生存空间会遭受进一步挤压——下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更加详细的探讨。远程医疗和远程办公等在疫情期间快速发展起来的趋势不太可能消退——它们不可能退回到疫情暴发之前的那种主要状态。
企业越来越需要证明它们能够善待员工,比如改善劳工实践、关注员工健康和安全以及改善职场环境等。因此,这些企业被迫要做好应对准备,缩减供应链或实现供应链本地化,并精心筹划生产和采购备份计划,防范供应链长期中断。
而习惯一旦形成,此前从未进行过网络购物的消费者就会适应这种形式,而此前偶尔进行网络购物的消费者就会越发依赖这种形式。贝莱德的一份报告进一步证实,在新冠疫情期间,ESG评级较高的企业更胜一筹,超过了其他企业。因此,线上商业自然成为新冠疫情的最大受益者,极大地推动了各种技术和流程的发展,让我们能够远程完成很多事情:无处不在的宽带互联网、移动和远程支付,以及行之有效的电子政务等。这对有的行业来说是福音,而对有的行业来说则意味着重大挑战。
政府强力介入企业和企业经营生态是好还是坏,这会因国家和行业而异,并且会呈现多种表现形式。多项调查和报告证实了ESG战略已经从新冠疫情中受益,并且很有可能继续从中受益。
比如,我们很难忘记在过去10年中,美国各大航空公司将其96%的现金流用于股份回购。[8]近期发生的几起类似事件体现了员工激进主义的兴起,从环境问题到社会问题和包容性问题。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让我们了解到各种类型的激进主义者如何协力推动目标,打造更加可持续的未来。总而言之,利润最大化和短期主义很少符合或并不总是符合应对未来危机的公共目标。
首先,西方经济体为了支持困难行业和企业而采取了一揽子刺激计划,在此过程中会签署一系列协议,这会限制借款人的行为,让它们难以解雇员工、回购股份和支付高管高额奖励。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威廉·吉布森认为,这种模糊了线上线下界限的现象表明,我们的世界正在翻转[1],并表示不断开放的网络空间正在成为后疫情时代的强大趋势之一。多家美国航空公司近期持续使用大量公司现金为公司股东派发分红,却还向美国政府寻求帮助,因而受到了公众的抨击,这也充分说明了公众态度的变化会如何影响法案的制定。此外,这些企业还必须确保在自身供应链内也采取同样的举措:它们会评估整个供应链的韧性,一直覆盖到终端供应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
初步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可持续发展板块的表现要优于传统的基金。如此一来,生产的成本必定会增加,但企业要打造风险抵御能力,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企业如果此前是依靠准时制的全球供应链来实现盈利,那么现在必须反思自身经营方式,并且有可能需要抛弃效率优先的理念,转而更加注重供应链安全和韧性。在实践中,以防万一的策略到底有什么内涵?全球化模式发端于20世纪末,后来在全球制造业企业的构建下,不断追求廉价劳动力、产品和零部件,而今遇到了瓶颈。
粗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汽车、电子和工业机械等行业受到的影响最严重,因为它们会率先改变生产方式。同样,新冠疫情也可能会给在线教育带来福音。